形态描述
形态
雄性成鸟:额、颏、喉、上胸及头侧等均呈珠白色鳞状斑,而喉部羽毛呈矛状;头顶、背部羽基黑褐,有暗红色羽缘,背部红色外缘更有一圈狭的灰边;腰羽石板灰色,沾暗红;肩羽黑褐,外翈末段白色,小覆羽和次级覆羽黑褐,末段玫瑰红色,三者在翅上形成三道明显横斑;小翼羽和初级飞羽黑褐,后者外翈具狭的浅褐色羽缘,内侧次级飞羽外翈具白缘;尾上覆羽黑褐,末端白色,尾羽黑褐;胸、上腹及两胁暗玫瑰红色,腹部正中白色;尾下覆羽褐色,末段白色;翼下覆羽和腋羽灰白,近翅缘者暗红。
雄性幼鸟:颇似雌鸟,唯棕黄色部分均较雌羽棕红。
雌性成鸟:整体在雄鸟的红色部分转为棕黄色,上体有明显的黑色条纹,头无鳞状斑羽。
上嘴角褐色,下嘴较淡,基部黄白色;脚和爪肉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29 186 11 85.2 81.8 24
♀(1) 28 180 11 82 78 21
雄性成鸟:额、颏、喉、上胸及头侧等均呈珠白色鳞状斑,而喉部羽毛呈矛状;头顶、背部羽基黑褐,有暗红色羽缘,背部红色外缘更有一圈狭的灰边;腰羽石板灰色,沾暗红;肩羽黑褐,外翈末段白色,小覆羽和次级覆羽黑褐,末段玫瑰红色,三者在翅上形成三道明显横斑;小翼羽和初级飞羽黑褐,后者外翈具狭的浅褐色羽缘,内侧次级飞羽外翈具白缘;尾上覆羽黑褐,末端白色,尾羽黑褐;胸、上腹及两胁暗玫瑰红色,腹部正中白色;尾下覆羽褐色,末段白色;翼下覆羽和腋羽灰白,近翅缘者暗红。
雄性幼鸟:颇似雌鸟,唯棕黄色部分均较雌羽棕红。
雌性成鸟:整体在雄鸟的红色部分转为棕黄色,上体有明显的黑色条纹,头无鳞状斑羽。
上嘴角褐色,下嘴较淡,基部黄白色;脚和爪肉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29 186 11 85.2 81.8 24
♀(1) 28 180 11 82 78 21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雄鸟头顶暗深红色,颊带黑;肩与三级飞羽的外翈具白色边缘,三道翼斑淡粉白色;雌鸟头与上体灰或橄榄褐色,具黑色斑纹;腰鲜橄榄褐色,翼像雄鸟,但形成翼斑的覆羽先端为带黄的皮黄色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29 186 11 85.2 81.8 24
♀(1) 28 180 11 82 78 21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29 186 11 85.2 81.8 24
♀(1) 28 180 11 82 78 21
生物学
生态 斑翅朱雀一般是中山带鸟类,在秦岭见于海拔1200m的高山针、阔叶混交林中,在大巴山脉见于1060—1935m的松林中,而在云南玉龙山则见于4000—5000m的高山灌丛、草甸和砾石地带。一般不鸣叫。
生境信息
生态 斑翅朱雀一般是中山带鸟类,在秦岭见于海拔1200m的高山针、阔叶混交林中,在大巴山脉见于1060—1935m的松林中,而在云南玉龙山则见于4000—5000m的高山灌丛、草甸和砾石地带。一般不鸣叫。
海拔范围
生态 斑翅朱雀一般是中山带鸟类,在秦岭见于海拔1200m的高山针、阔叶混交林中,在大巴山脉见于1060—1935m的松林中,而在云南玉龙山则见于4000—5000m的高山灌丛、草甸和砾石地带。一般不鸣叫。
国内分布
仅分布于我国甘肃西南部,陕西秦岭,四川松潘、马尔康、宝兴、巴塘,云南丽江山脉和西藏昌都北部澜沧江流域(留鸟),西藏南部偏东地区和昌都西南部(冬候鸟)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斑翅朱雀是我国特产鸟类之一。因分布狭窄,仅限于陕南、四川至云南北部和西藏东部地区,而且总的数量不多,同人类的益害关系目前了解甚少。
经济用途
经济意义 斑翅朱雀是我国特产鸟类之一。因分布狭窄,仅限于陕南、四川至云南北部和西藏东部地区,而且总的数量不多,同人类的益害关系目前了解甚少。